架起連心橋 “蝶變”新家園
時間:2023-08-11 19:44 作者: 點擊:次
讓群眾成為老舊小區改造治理的“設計師,讓群眾成為“設計師”,搭建溝通議事平臺,把群眾急難愁盼的教育,釋放公共空間,工業文化和滇越鐵路文化,統一改造和管理,等管理制度
開遠市在老舊小區改造治理中聚焦民情民意民需和群眾主體地位,架起密切聯系群眾的連心橋,讓群眾成為老舊小區改造治理的“設計師、決策師、監理師、宣講師”,高效完成16個老舊小區、棚戶區119.57萬平方米的提升改造,惠及2.33萬戶、6萬多居民,群眾的獲得感、幸福感顯著提升,國家發改委、云南省政府辦公廳、云南文明網先后進行宣傳推廣。
2023年3月10日舉辦院落壩壩會 構建和諧團結的鄰里關系 楊曼青、朱泉屹攝
讓群眾成為“設計師”,繪出群眾順心小區。改造前按照“先民生、后提升,先急需、后改善”的思路,搭建溝通議事平臺,開展入戶遍訪、發放問卷調查、召開群眾會議1500余場次,全面了解改造片區居民最關心、最迫切的訴求,通過問需于民、問計于民、問政于民,收集群眾意見建議4.8萬條,采用率達64%,最終明確了秉承“老城改造+補齊民生短板+傳承歷史文化+完善功能配套”的理念,把群眾急難愁盼的教育、文化、商業、社區醫療、社區養老等復合產業融入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方案中,優化形成居民認可的改造方案。
讓群眾成為“決策師”,改出群眾舒心小區。改造過程中,充分聽取黨員、居民代表和小區住戶意見,在拆臨拆違、公共區域規劃、便民生活圈建設、配套設施安置、車輛停放選址等事項中做到群策群力,按照群眾意愿拆臨拆違,釋放公共空間,打通“斷頭路”,打造墻體文化(工業文化和滇越鐵路文化),新增綠化、休閑
娛樂場所、健身器材、停車位、充電樁、垃圾分類收集亭等配套設施,把原屬不同單位的居民樓整合為一個“新小區”,統一改造和管理。居民代表定期對房屋防水、水電線路、排污管道等隱性工程進行監督,并對施工中發現的問題提出意見建議。施工方按照群眾意愿,進行“一院一方案”改造、“一事一方案”整改,自覺接受群眾監督,讓群眾真正享有決策權、監督權。
老舊小區內的充電樁 楊曼青、朱泉屹攝
讓群眾成為“監理師”,管出群眾稱心小區。組織小區業主委員會和居民代表制定完善《小區居民文明公約》等管理制度,運用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,在小區治理等重大事項中建立健全事前征詢群眾意見建議、事中主動接受群眾監督、事后客觀聽取群眾評價的群眾參與機制,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、利益協調、權益保障通道,真正將小區治理的鑰匙交到群眾手中。秉持“物業服務+社區管理+業主自治管理”的理念,探索實踐“1+2”紅色物業小區治理模式,提供規范化、精細化服務,并利用出租1779個停車位、經營688個充電樁等方式增加小區公共收入,激活老舊小區“造血”功能,解決了老舊小區治理資金難題。目前,改造小區的業委會、物委會覆蓋率達100%。
開遠市開展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宣傳 王雨薇攝
讓群眾成為“宣講師”,創出群眾愜心小區。組織小區業主通過“居委會”“院壩會”“居民大會”等方式講述參與小區改造和住宅舊貌換新顏的故事,講好小區居住環境改善、房產實現增值后業主共同治理好小區、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故事。組織小區黨員干部、志愿者開展理論宣講、誠信宣傳,倡導文明餐桌、文明交通等文明風尚行動以及文明健康、綠色環保生活新時尚,持續開展不文明行為勸導,邀請文明家庭分享家風家教,辦好“我們的節日”“小手拉大手·文明全家有”活動,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,定期對臭水溝、下水道、衛生死角進行清掃,把文明培育、文明實踐、文明創建真正做到群眾心坎里,讓講文明、樹新風在小區蔚然成風。(云南開遠市文明辦 )